机械制造行业你了解多少?
机械制造指从事各种动力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化工机械、纺织机械、机床、工具、仪器、仪表及其他机械设备等生产的工业部门。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下机械制造。
一、机械制造生产流程
⑴生产与技术的准备如工艺设计和专用工艺装备的设计和制造、生产计划的编制、生产资料的准备等;
⑵毛坯的制造如铸造、锻造、冲压等;
⑶零件的加工切削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
⑷产品的装配如总装、部装、调试检验和油漆等;
⑸生产的服务如原材料、外购件和工具的供应、运输、保管等。
二、机械制造现状
行业信息化现状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根据对166家机械制造企业调查统计结果、我国机械制造业的特点以及国外机械企业信息化发展情况对我国机械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如下分析:CAD应用基本普及重点骨干企业的70%已应用CAD技术;“九五”期间50家示范企业的CAD应用普及率已达93%,主导产品CAD的出图率达98%。但CAD应用的深度仍有很大局限,相当一部分企业停留在出图上,三维CAD、CAD/CAM、仿真设计等应用很少;被调查的166个企业中进行结构优化计算的只占16%,进行仿真设计的只占6%。
管理信息化取得一定进展行业内多数企业在单项业务方面已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如办公、财务、人事、库存等都建立了自己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相当一部分企业已开始应用MRPII/ERP软件。被调查的166家企业中有63家已经应用,其中用于财务成本管理的占23%,供销管理占17%,库存管理占17%,生产管理占15%,决策支持占4%。
应用MRPⅡ/ERP较成功的企业,取得明显的效益,如采购周期可缩短60%,库存资金占用减少了25%,成本核算工作效率提高了50余倍等。但从制造企业整体情况看,MRPⅡ/ERP的应用还不广泛,即便已开始应用,与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还有脱节,成功率还不够高。
CIMS应用在部分企业取得成效在全国201家CIMS应用示范工程企业中,机械企业约占1/5;应用CIMS比较成功的企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从50多家已验收的企业看,新产品开发周期缩短了1/3至1/2,库存占用资金压缩了20%,产提高了50%~,管理人员减少了1/5~1/3,产品的生产周期缩短了20%~50%。
生产管理与过程控制自动化程度有所提高柔性生产线,自动化生产线,自动检测线,现代物流系统及立体仓库等制造过程自动化,在基础条件好的企业已有一定的应用,提高了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快速响应能力。但投入产出比不理想,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机械制造企业在实施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息化的面不够广、水平不够高大部分机械企业实施信息化比较成功的是CAD应用,但尚处于“甩图板”的阶段。使用基于三维产品模型的CAD/CAM技术的企业还不多,且刚起步,实现了CAD/CAPP/CAM一体化应用的企业更少。与CAD的成功应用相比,计算机辅助管理更是相对落后,虽在财务、人事等单项管理中已有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成功实现MRPⅡ/ERP的企业为数很少,离企业实现内外信息集成还有相当距离。
实施企业信息化的效益还不够明显尽管不少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取得了可观的效益,但总体上,与所投入的资金、人力、物力相比,收效不够大。有的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缺乏信息化整体的需求分析和可行性研究,信息技术的应用没有与业务流程优化组合,也没有使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相适应,因此企业信息化的综合效果不佳。
对实施信息化的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有些企业对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思想准备不足,信息化工程计划性不强,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不连续,往往出现有头无尾现象。信息化环境不够成熟我国社会信息化的总体水平还很低,很多基础设施与规范不完善,也影响到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比如信息资源开发重复,信息渠道不畅,共享程度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促进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有一定规模的设计与制造软件、管理软件与优化软件、软件工具集以及集成应用平台。自主开发的CAD/CAM/CAPP/CAE、PDM、ERP、APC、RTO、MES等软件的成熟度还有待提高,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还不到15%。促进企业信息化的有关政策针对性不强,支持力度不够,未能真正起到积极引导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作用。
机械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议
由于机械制造业专业行业多、生产模式多,企业规模大小不等,经营管理水平不齐,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基础条件也不相同,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因此,实施信息化必须从企业实际需求出发确定信息化的范围、内容、进度。推进机械企业信息化工作应该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分类指导的方针,遵循工程、集成、共享、效益的原则,紧密结合企业实际,结合企业业务重组和企业生产模式的转变,结合机械工业产业结构调整。
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工程原则企业信息化涉及企业内外的方方面面,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实施中应按照工程的原则实施,明确目标和需求、确定实施内容和实施方式、制定实施计划和进度,从解决企业的生产经营瓶颈问题入手,讲究实效,采用既先进又成熟的技术。集成原则企业信息化包含多项信息技术,牵涉企业的各个业务领域,往往由多个子系统组成。如CAD、CAPP、CAM、MIS、FMS、PDM等系统,只有将这些系统集成,优化配置,协同工作,才能发挥企业信息系统的整体优势。由于一个企业里包括有各种不同的应用系统,有些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需要人来介入,有些功能甚至完全由人工完成,因此这里所说的集成包括自动化系统、半自动化系统及人的集成。
共享原则信息化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取决于企业各种功能的协调应用。而信息资源的共享则是企业各种功能协调的保证,只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才能实现企业的快速经营决策,提高竞争能力。
三、机械制造特征
1、地位基础化
发达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在本国工业中所占比重、积累、就业、贡献均占前列,更在于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化经济不可缺少的战略性产业,即使是迈进“信息化社会”的工业化,也无不高度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2、经济规模化
全球化的规模生产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发展的主流。在不断联合重组,扩张竞争实力的同时,各大企业业纷纷加强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与研发,不断提高系统成套能力和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适应能力。
3、发展极不平衡区域色彩浓重
以2003年为例,销售额名列世界前500位的企业几乎来自北美洲、亚洲、欧洲,所占比例高达99%,显示了三大洲在世界机械工业发展中无与伦比的统治地位。
4、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发达加大了产业转移的力度,机械产品中附加值低的产品被安排到市场潜在需求发展中生产: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各大生产商纷纷采取专业化生产,“单品种,大批量”已成为很多500强企业生产方式的新特色;同时以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方式逐步向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定制生产方式转变。服务的个性化成为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
5、机械制造业全球化的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传统的全球化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他;二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到东道国或其他。其特点是:自己拥有制造设施与技术,产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资源的利用上,仅限于利用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员或资金等。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根本性变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发生在跨国公司,并将成为新型全球化方式而发展下去。这种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广泛利用别国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所有权的情况,制造出终产品,并进行全球销售。机械制造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建立零部件的加工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原材料调配、零部件采购全球化已成为世界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趋势。
6、机械制造业的跨国并购加剧
现代并购不再一味的强调对抗竞争,强强联合成立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这时机械制造业全球化过程中大公司谋求生存发展的一大特点。而且趋饱和的市场。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投资建厂的风险增大,也使得更多企业开始采用联合并购的手段。在建厂的前提下,优化企业产品结构,以达到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规模效益的目的。以高技术为内涵的行业来自技术创新的威胁,使跨国公司走上了联合之路,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机械制造业大企业间的战略并购,导致了机械工业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世界机械工业的竞争格局出现了协作型的局面。
7、产品高技术化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机械制造业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的各国和地区,特别是发达更重视发展机械制造业,充分体现了机械制造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在推动整个社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起到了推动、提升和改造的作用。信息装备技术、工业自动化技术、数控加工技术、机器人技术、先进的发电和输配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型生物、环保装备技术等当代高新技术成果开始广泛应用于机械工业,其高新技术含量已成为市场竞争取胜的关键。